近日,深圳市公共信用中心透露,深圳市在推进“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中成效显著。截至目前,五年时间累计完成行政处罚信用信息修复76557件,其中“免申即享”修复47909件。这一举措为全市47440家失信主体重塑信用形象,进一步释放企业内生动力,提振发展信心,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动力。
柔性政策释放信任红利,“免申即享”自动修复助企减负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对于失信企业而言,一处失信往往意味着“处处受限”。失信记录不仅可能导致企业在招投标、融资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受阻,还可能影响信用评级和上市资格。尤其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更将面临着难融资、难中标、发展受限等问题。
为帮助失信主体重新找回发展信心,深圳市推出“免申即享”自动修复机制,针对市场监管领域的轻微行政处罚信息,将公示期限缩短至3个月。期满后,企业无需提交申请,系统自动停止公示。这一柔性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修复信用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还通过“应修尽修”传递了信用修复政策的包容性和温度,助力企业乘“信”再出发。
与此同时,深圳依托“信用中国”网站,创新建立“一口受理、一次告知、一日办结”机制,全面优化信用修复流程。相比国家规定的5个工作日,深圳在地市处理阶段将“受理”和“初审”环节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完成,效率提升80%。同时通过交叉审核和质量抽检等制度设计,规避廉政风险,确保修复工作的高效规范。
创新技术与贴心服务双管齐下
在推进信用修复改革的过程中,深圳注重技术赋能,充分利用广东省“一网共享”平台和区块链技术,打破传统信用修复的“数据孤岛”问题,实现修复结果在信用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部门网站的“三同步”机制。
这一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重复修复的问题,还显著减少了企业在修复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全流程数字化存储为信用修复的规范化和可追溯性提供了坚实保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对政策的信任度。
为了更贴近企业需求,深圳市还推出“线上+线下”双向提醒服务,通过系统信息备注和人工语音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和材料指导,帮助企业快速掌握修复流程。这种贴心服务模式大幅缩短了办理时间,让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发展业务。
某从事公共设施管理的企业负责人赵先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表示,公司因投标需求急需进行信用修复,而市信用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迅速提供了专业建议,并耐心细致地指导企业提交完整、合规的申请材料。通过高效的信用修复服务,公司顺利恢复了良好的信用记录,成功赢得招标单位的信任,最终中标某城市“大管家”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成交金额超过3亿元。
赵先生感慨道:“深圳市的信用修复服务不仅效率高、流程透明,还为我们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让我们可以以全新的信用形象面对市场竞争。这是一种真正能激发企业信心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