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数字赋能下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浙江探索

来源:浙江省银行业协会 | 发布时间: 2022-10-06 浏览次数:909次

文 / 王维安  浙江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

众所周知,农户增收致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民的资产很难抵押,即使法律上可以抵押,也面临流转处置难题,如何盘活农民资产一直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题。在浙江,数字化改革正在乡村不断播下应用的“种子”,在数字的赋能下,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度持续增加。最近,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在参加银保监会新闻发布会时介绍了全辖推广的“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为解决农户融资难题提供了一项解决方案。

一、用 “资产负债表”模式盘活农村沉睡资产

“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是指银行机构多渠道采集农户信息,编制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基于农户家庭净资产,统筹考量家庭年收入、人品等资信信息和村两委公议授信情况,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家庭是农村最小的生产单位,将资产负债表运用于农户家庭,是通过企业财务化视角夯实信用基础,对传统农户信用贷款模式的创新。在农户缺乏抵押物情况下,建立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既帮助农民有效管理家庭财产,也可使银行精细化计量、评估农户资产,进而开发农户家庭资产的金融价值,盘活农村“沉睡”资产。

据了解,在浙江银保监局的推动下,目前浙江已有超过30家农商行法人机构结合“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 新建或改建了数智辅助系统,优化农户信用贷款授信模型,为超过270万农户建立“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约占农户总数的25%。

二、用“数字技术精准画像”提高农户贷款可获得性

“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的建立,无疑离不开科技的助力。首先农户信息需整合多平台的数据资源,要将农户的固定资产、权利类资产、活体资产、金融类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信息和银行借款、民间借贷等负债信息一并纳入家庭资产负债表,并且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采集。同时还需建立起自动高效精准的授信模型,根据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信息,设计授信模型自动生成农户授信额度,相比较传统公议授信,精准性和风控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在推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浙江银保监局重点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与政府部门协作打通线上数据采集通道,使各类数据与银行核心系统联动,交叉验证,提升数据可信度。二是建立各类资产估值的行业参考标准,形成可公开、标准化的农户家庭资产评估体系,使“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在不同银行、不同地区之间更易复制推广。三是指导银行搭建线上系统、采集线下数据,一般银行上门后第二天农户就可在线办理贷款,全流程无须跑银行网点,农户贷款响应速度大大加快。

三、用“资产数据化”探索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从以往经验来看,银行传统的农户贷款评估主要依据农户房产、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资产。而“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拓宽了资产范畴,除了将经济合作社股权、海域使用权等权利类资产,车辆、农机具等固定资产,禽类、畜类、水产等活体资产,理财、保单等金融资产纳入计量外,特别将农户人品、各类荣誉等纳入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是数字化融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比如,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萧山农商银行先行先试,开发了“市民家庭资产负债数智系统”,在大幅提高该行农户金融服务的质效同时,还将数智系统接入杭州萧山区镇街数字化治理平台,赋予了人品、荣誉金融价值,真正实现了“无形资产有形化,有形资产数据化”,在该行试点中,和之前公议授信模式相比,户均授信额度提升17万元,并有效助推了基层社会治理。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有效识别农户金融需求及信用信息,加快构建多方深度参与、协同发展的农村数字信用体系,是实现金融服务均等化,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供应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加快推动涉农数据的整合利用,监管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通产品服务壁垒,金融机构则应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共同施策持续优化农村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