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海峡两岸信用术语对照》地方标准制定启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 2025-03-10 浏览次数:877次

3月6日,由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福建品尚征信有限公司等单位牵头起草的《海峡两岸信用术语对照》地方标准制定启动会在厦门召开。

49fdcb478efb85b63cb9b4551361d8cf.png


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标准研究室主任张金梅、北京信用学会副会长阮德信、华侨大学法学院教授翟相娟、厦门市台商协会副会长高瑞华、中国台湾中华中小企业财务顾问协会荣誉理事长刘火盛、台湾堤图熙科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弼凯、福建品尚征信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萧美琪等专家和起草组成员参与会议。会议由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院长曾光辉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

制定《海峡两岸信用术语对照》地方标准是落实国家“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该标准旨在通过梳理两岸信用领域术语的异同,推动两岸信用服务互认互通,为台胞台企在大陆发展提供便利,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会上,曾光辉院长宣读了《海峡两岸信用术语对照》标准立项文件;起草组介绍了标准编制背景、标准讨论稿、研制时间安排等内容。与会专家围绕标准框架、术语分类、释义表述、资料来源等展开深入讨论,并提出了具体意见和修改建议。


北京信用学会副会长阮德信指出,要充分了解两岸信用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的差异,大陆信用体系以“社会信用体系”为顶层设计框架,涵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领域,而台湾信用建设更聚焦于经济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征信技术。建议优化术语分类逻辑,按照“征信→信用评级→信用报告→融资应用”的知识链条调整术语顺序,体现信用服务的内在逻辑。


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标准研究室主任张金梅认为,标准内容应强化术语分类逻辑性,明确大陆术语优先引用国家标准,台湾术语出处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表述,确保用语符合国家法规政策。针对“社会信用体系”等两岸差异较大的概念,建议单列说明。


厦门市台商协会副会长高瑞华建议,通过台湾保发中心,金融研训院、台湾行业协会年鉴、高校图书馆等渠道补充台湾术语释义,可与在陆台商、台生合作完善语境分析。


华侨大学法学院教授翟相娟从学术规范的角度出发,对部分词汇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她表示,应对出处较陈旧的术语释义进行更新,确保内容的精确度,建议参考相关立法和权威学者的观点,完善标准内容。


中国台湾中华中小企业财务顾问协会荣誉理事长刘火盛指出,在台湾,信用通常是商业金融,因此更偏向于商业和金融方面,一般金融信用交易是以个人与企业的融资为主,而非个人信用贷款交易,股票市场的信用交易以融资融券为主。同时,他针对多个台湾术语提出了明确的修改方向。

《海峡两岸信用术语对照》地方标准的制定,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增进互信的重要探索。接下来,起草组将充分吸纳专家建议,高质量完成标准编制,为两岸信用互通与交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