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二届信用数字经济论坛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 2023-11-16 浏览次数:1113次

78a3dac94bf411393028ae87c268c627.png


近日,由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信用数字经济论坛顺利召开。论坛以“信用赋能民营经济发展”为主题,邀请来自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广东省发改委投资和信用中心、厦门市信息中心等政府部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院所,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社会信用促进中心、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等协会、研究机构,易信(厦门)信用服务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共11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提升民营企业的信用价值,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图片


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共吸引近100人参加。开幕式上,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综合规划处处长杨柳发表讲话。本次论坛由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院长曾光辉主持。


专题演讲


专题:信用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言嘉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韩家平



韩家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


韩家平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两个角度分析了目前民营企业信用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要求。他指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快速攀升,回收周期延长,二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韩家平提出,根据规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变化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规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超常增长,账款拖欠严重影响企业经营预期。造成企业账款拖欠的主要原因,既有法规政策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执法力度不够、公共服务不完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执行层面的原因。

韩家平提出了信用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个建议。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执法机制,强化源头清欠,规范政府投资。将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纳入到《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治范围;适时出台专门法律,完善法规执行机制。二是加强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市场信用约束激励机制。发挥信用在扩大交易规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方面的作用,发展高水平的商务信用经济。强化对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信息披露和信用惩戒,规范分包合同,政府部门联合行业组织共同推动分包合同标准化,防止大企业利用合同侵害小企业利益。三是完善中小微企业征信、增信、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解决好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问题,加强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融合,通过多维度大数据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精准信用画像,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力发展信用融资。四是高质量发展企业信用服务行业(企业征信、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商账追收等),尤其是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和应收账款管理,通过盘活企业应收账款实现企业现金流改善。五是加强行业自律组织信用管理机制建设,建立行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和信用调解机制等,发挥行业组织在企业征信和账款回收中的重要作用。六是提高中小微企业诚信合规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


专题:知识产权信用促进企业品牌创新

发言嘉宾:中国政法大学品牌与社会信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瑛


刘瑛 中国政法大学品牌与社会信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刘瑛详细介绍了企业品牌及品牌创新的含义、作用,信用及相关概念的关系及知识产权信用建设内容。她指出,品牌实质是知识产权大集成,是信用标志。她认为,知识产权信用可以表述为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等过程中,权利人及其相关第三人之间形成的相互信任关系和诚信度。

刘瑛围绕观念、制度、实践层面阐述了建立品牌创新与知识产权信用的互促关系。一是观念层面。首先要培育企业的知识产权信用,以诚信赢得消费者信任,其次要培育个人的知识产权信用营造良好信用环境。二是制度层面。要建立知识产权信用基本制度、知识产权信用数据库、知识产权信用评价体系和知识产权失信监管机制。三是实践层面。要深化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引领商标诚信注册、使用,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积极建设信用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打击力度遏制知识产权失信行为。

刘瑛指出,在《“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2021)第七部分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部分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领域诚信体系建设。那么信用机制如何协同知识产权保护?刘瑛认为,一是诚信原则奠定协同知识产权保护基础。《商标法》《专利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都有相关的诚信原则的规定,特别是《电子商务法》中多次提出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原则,履行知识产权保护等责任。二是信用长效机制协同知识产权全流程保护。信用长效机制协同知识产权全流程(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形成循环,事前事中事后相互衔接,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具体来看,在事前阶段,依托激励机制,促使各方主体规范作为;在事中阶段,依托信息共享机制,动态实现对主体的监管与评价;在事后阶段,依托信用惩戒机制,对知识产权失信行为人进行惩戒。三是信用机制协同知识产权立体化保护。在知识产权采取行政执法保护与司法保护并用的“双轨制”基础上,信用监管已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立体化的“第三维”。

刘瑛认为,信用是品牌的基石,品牌是信用的化身。品牌和信用都属于知识产权的重要范畴,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无信用则不立,企业无品牌则做不大。品牌创新与知识产权信用,融合、互促、共生。只有创新才能获得品牌价值。因此,要实现品牌创新,就要积极加强知识产权信用与品牌建设秉承品牌创新与知识产权信用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信用机制支撑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利用信用长效机制,协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专题:面向民营企业的信用分析新框架

发言嘉宾: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新海


刘新海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刘新海介绍了企业关联性风险的定义,认为单个企业的关联性风险值得关注,金融风险越来越复杂,更多的由于金融主体(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关联发生风险,从而造成系统性风险。传统金融风险建模基于单一风险主体的描述,没有考虑这些金融机构或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需要把关联性分析加入传统的模型中。他指出,企业关联性风险需要借助复杂网络风险分析进行分析,复杂网络风险分析在2008年之后国外已经用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该分析对关联企业大数据进行网络建模和分析,能够更好地描述金融实体的关系。企业关联性分析主要用于信用风险分析、投资风险分析、供应链优化、系统性风险分析、监管科技(信用监管)、市场营销、商业账款管理(三角债)等场景中。

刘新海以担保关系为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剖析了企业关联性风险分析模型。一是微观角度:基于关联的企业风险评分。该评分类似于个人信用评分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来量化风险网络中心度仅基于网络结构,将信贷信息和网络结构信息融合量化企业面临的担保圈风险的冲击。二是中观角度:基于关联的企业群风险评级监测。中观风险分析以企业担保圈为对象,担保网络中的担保企业互相抱团,形成担保圈,对应于复杂网络分析中具有统计意义的社团,风险主要在这些担保圈内部发生,这些担保圈具有明显的行业和地区特性。三是宏观角度:企业关联网络的的风险指标。用一个指标量化全国担保企业网络的风险变化包括担保圈信贷信息、网络拓扑结构信息。

最后,刘新海分享了温州地区担保圈风险估算应用实例分析思路和企业关联报告内容。刘新海指出,企业关联性风险分析是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复杂网络建模是企业关联性分析的基础,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进行关联性风险分析,未来重要的企业征信和企业分析产品是企业关联报告。


专题:以“新五化”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晋江经验”

发言嘉宾: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兴祥


张兴祥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兴祥对民营经济的新定义与中央、国家部委、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文件作了解读。他指出,国家发文对民营经济的定位、定性做了充分、正面、积极、肯定的表述,将民营经济的功能与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从操作层面进一步深化、实化、细化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着力推动民营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子。

张兴祥表示,习近平同志将党领导下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系统总结提炼为“晋江经验”。“晋江经验”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种关系”。“晋江经验”凝聚着习近平同志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的深刻思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晋江从一个资源匮乏、长期依靠出海谋生的传统农业县一跃而成为一座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工业城市,充分凸显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并联式”发展的中国特色,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中小城市建设的样板。

张兴祥基于“新晋江经验”的若干案例,提出以“新五化”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以数字化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二是以智能化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三是以服务化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四是以绿色化,提前布局产业新赛道。五是以集成化,打造共享型数字生态新范式。


主题研讨


在研讨过程中,既有学术观点的碰撞争鸣,也有实践探索的相互启发,从多方面探讨了信用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之路。


厦门市信息中心(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党总支书记王杨分享了厦门市优化信用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做法。他指出,下一步,厦门市将以信用赋能民营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为基础、以降低信用成本为关键,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马占飞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和信用中心主任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和信用中心主任马占飞分享了广东省以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做法:一是大力推进“信易贷”工作,鼓励银行机构和企业入驻“信易贷”平台,创新开发“信易贷”产品和服务;二是率先实行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次办成”,解决企业信用修复多头办理、多次跑动问题;三是率先实施一份信用报告代替百份企业证明改革,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四是自主研发企业运行活力、预期生存、守法合规三大指数,对民营企业运行状况实施监测。下一步,广东省将从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和守信激励机制、畅通违约失信投诉渠道、加强民间投资融资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强化信用管理、实施信用大数据监测等方面持续推动信用赋能民营经济发展。


傅 春 上海市社会信用促进中心主任


上海市社会信用促进中心主任傅春就应用信用大数据赋能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三条建议:一是打开思路,通过拓宽信用大数据服务民营经济的应用场景,放大信用边际价值;二是开放共享,通过信用大数据和企业业务大数据的内外融合,促进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民营企业业务创新发展;三是放大数据价值,推动民营数字企业走数字资产化这条路,提升民营企业的信心。

 


张九红 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秘书长


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秘书长张九红从构建信用管理体系助力企业健康发展的视角切入,深入剖析了民营企业信用现状,认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与管理标准化,有利于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信用意识,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和信用风险防范能力,进而改善信用状况;有助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增强其融资便利度和可获得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张秘书长还分享了北京市地方标准《中小企业信用建设与管理规范》的编制思路,提出中小企业应从组织、制度、培训和信息管理四个维度加强信用建设,从信用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信用应用等方面加强信用管理。


周晟安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晟安认为中小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信用建设,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并呼吁政府、协会以及企业多方要共同努力,帮助中小企业更好的管理自身信用风险,提高信用度和竞争力。一是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及管理体系,包括企业信用公示系统、企业信用评价制度等,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用信息,降低交易风险;二是推进“信易贷”模式,将企业信用信息与银行信贷业务相结合,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低成本优惠率,提高中小企业的首贷续贷率;三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信用评价服务,通过信用评价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和在市场中的地位,从而更好的制定经营策略和融资方案。


上官伯鹏 易信(厦门)信用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易信(厦门)信用服务技术有限公司上官伯鹏作为民营企业代表,围绕应用信用大数据赋能民营企业发展谈了三点看法:一是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从而提升区域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利用大数据精准为培育重点民营企业发展助力,通过大数据了解企业之需,制定并出台更多的实惠举措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三是通过大数据的信用评估,协助金融机构风险预警,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面向民营企业的信用类金融产品,从而提升民营经济的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