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2023京津冀晋信用协同发展合作大会“区域信用合作”高端对话在山西大同举行。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院长曾光辉受邀担任主持人。

在高端对话上,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余文凯,深圳市公共信用中心主任、法学博士潘建珊,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唐明琴,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副院长戴昕,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秘书长、北京市社会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张九红,上海市社会信用促进中心主任傅春6位嘉宾围绕“区域信用合作”展开对话,共话区域信用合作的作用意义、面临的主要困难、主要任务等议题,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动共识。
针对“区域信用合作的作用和意义”议题,余文凯主任表示区域信用合作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提升区域治理水平,三是促进数字化转型。唐明琴教授就三方面提出了区域信用合作的特殊意义,一是为合作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实践经验和示范引领;三是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探索积累新经验。
针对“区域信用合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议题,潘建珊主任建议围绕“发挥政府主导、坚持市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三方面发力。张九红秘书长认为,合作的关键在于协同互动,实现三个协同,即标准协同,数据协同和服务协同。
针对“区域信用合作的主要困难、挑战和机遇”议题,傅春主任说,要抓住时代变化、经济发展机遇,抓住数据要素市场化机遇,促进信用经济快速发展。戴昕教授认为主要困难有三方面,一是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质量、数据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二是信用实践和理念差异,三是社会经济条件和法治水平差异。余文凯主任还结合区域信用合作工作实践,认为要关注自身发展基础薄弱、信用标准不尽一致、应用场景结合点还有待拓展等问题。
针对“国内外在推动区域信用合作方面可供京津冀晋借鉴的经验”议题,唐明琴教授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以需求为导向,市场驱动为基础,标准共建为核心,专业机构为纽带,以专题研讨、共建标准、专业人才培养为载体,携手各界共同推动跨境信用合作。欧盟以国际公约性法律来促进国际区域信用合作与个人隐私和权利保护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针对“对京津冀晋区域信用建设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建议”议题,潘建珊主任提出,建议以应用为突破口,发展特色信用产业,打造明星信用产品,提升区域市民和企业的信用感知度。张九红秘书长建议在进一步强化信用管理部门间协同共建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四地信用促进会、协会、商会的作用,加强四地信用领域社会组织的协同联动,积极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区域信用合作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