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开局之年,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大背景下,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结合前期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对2021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内容进行研判,提出2021年重点研究方向,欢迎社会各界垂询合作事宜,共同探索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新领域、新模式和新路径。
01

“十四五”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总体规划研究
研究意义: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结合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任务,明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智慧化发展路径,建设信用信息一体化平台,推动公共与非公共信用信息高效融合及应用,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大力发展信用数字经济,加强信用信息安全与主体权益保护,对于夯实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研究内容:
1.“十四五”时期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任务研究;
2.“十四五”时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3.“十四五”时期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研究,如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翼等。
0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研究
研究意义:2020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公共信用信息界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设列及认定、失信惩戒等都必须严格以法律、法规或者党中央、国务院文件为依据,意味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迈入法治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研究,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法合规性评估,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修复等机制,更好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在支撑“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重点研究内容:
1.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法合规性评估;
2.地方信用立法及配套管理办法研究;
3.地方信用立法后评估。
03

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及运营研究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跨行政区域、跨行业部门、跨公共与市场领域之间社会主体信用信息的不完整、不对称、不同步、难追溯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快推进信用信息查询、应用一体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行业领域信用标准体系、城市与行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应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同态加密、联邦学习、安全屋等先进技术优化信用信息平台及系统设计,对于规范信用信息归集、维护、查询、共享、融合应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研究内容:
1.城市、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应用一体化平台规划咨询与建设服务;
2.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红黑名单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咨询与建设服务;
3.基于同态加密、联邦学习、安全屋等先进技术的市场信用信息加密共享系统设计与咨询服务。
04

公共与非公共信用信息高效融合及应用研究
研究意义:公共与非公共信用信息的有效融合,是构建全主体、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信用状况的基础保障,有利于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也是建设信用生态的关键所在。完善信用信息管理规范,依法依规编制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市场信用信息目录,加强信用信息管理及数据流转,对于创新信用监管、精准营销、智能风控、决策支持等应用,完善市场主体全面信用画像、夯实信用监管数据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研究内容:
1.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用信息标准体系研究;
2.公共与非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规范研究;
3.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市场信用信息目录编制服务;
4.信用信息标准化清洗与加工服务;
5.信用数据要素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
05

信用信息安全与主体权益保护研究
研究意义: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意识的提高,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内涵和外延有所扩大,信用信息安全与主体权益保护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研究,探索建设信用信息安全可视化系统,建立信用评价、权益保护等相关机制,对于保障信用主体知情权、异议权、修复权、遗忘权及复议诉讼权等合法权益,推动跨部门业务协同、提高行政监管效能、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研究内容:
1.信用信息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等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2.信息安全可视化系统建设;
3.信用评价与信用应用中主体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4.公共信用信息异议处理机制研究;
5.信用修复机制研究。
06

创新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研究
研究意义:随着我国“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加速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机制,大力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开展公共、行业与市场信用综合评价,全面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探索建立基于信用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对于构建市场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新格局,实现精准监管、智能监管、联动监管等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研究内容:
1.地方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机制研究;
2.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企业信用评级评价机制研究;
3.信用承诺机制研究;
4.信用应用创新执法方式研究,如“信用+联合执法”“信用+双随机执法”等;
5.城市、乡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用监管模式研究。
07

信用优化营商环境的策略研究
研究意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发展由资源型向创新型、速度型向质量型加快转变,信用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深入开展信用优化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研究,明确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路径,建立营商信用风险评估及预防机制,对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顶层设计、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构造完备优质的要素环境和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研究内容:
1.影响营商环境的信用指标体系研究;
2.政务诚信优化营商环境路径研究;
3.营商信用风险预警、识别、评价及防范研究;
4.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及预防研究。
08

基于信用惠民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如何合法合规归集应用个人信用信息、推动信用惠民,以提升人民群众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个人信用积分模型开发及制度建设研究,完善重点职业人群信用档案,积极创新信用积分应用场景和推行跨城互认机制,对于完善个人信用记录、推动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完善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构建“知信、守信、用信、爱信”的良好社会诚信氛围等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研究内容:
1.个人信用积分模型开发及制度建设研究;
2.重点职业人群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如公务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律师、教师、医师等;
3.个人信用积分创新应用研究,如信用就医、信用住房、信用社区、信用党建等;4.跨城个人信用分互认机制研究。
09

信易贷等“信易+”创新应用研究
研究意义:近年来,地方政府对“信易+”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规范、深化和创新“信易+”应用,尤其是以“信易+”推动“放管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成为新形势下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信易+”工作机制研究,深入挖掘“信易+”在创新社区、园区治理等领域的创新模式,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研究内容:
1.“信易+”惠民便企创新应用场景、支持政策、管理办法、实施方案研究;
2.“信易贷”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研究;
3.“信易+”创新应用建设方案研究,如信易贷、信易批、信易租、信易游、信易行、信易医、信易保、信易餐、信易购、信易创等。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