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和全国信用教育联盟(筹)主办的“2024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在北京国谊宾馆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中国高质量发展”,设立开幕式、主题论坛、专题论坛、优秀论文学术交流会、经验交流年会等内容板块。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院长曾光辉应邀参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赋能中国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并发言。
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在会上表示,面对当前外部压力增大的复杂形态,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融入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社会信用体系需要进一步强化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的信用数据共享与应用,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坚实的信用基础。
“在推动现代市场制度创新发展形势下,信用体系应成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保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信用环境。”刘伟表示,信用体系不仅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也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催化剂。社会信用体系还应紧密连接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的目标,以信用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向关键领域和创新高地聚集。
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副主任吴阿明认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信用数据归集治理能力。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信用信息归得全、治得好的原则,积极开展信用资源目录底帐的梳理,加快中小微企业融资相关信息归集,努力解决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信息归集共享相关问题。目前,已经归集各类信用信息792亿条,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注入源动力。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会上表示,其中需要两个关键元素,足够的流动性和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他认为,只有不断构建源源不断的流动性并提高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对于当下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改革,吴晓求强调,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信心和预期,而信心来自完善的法治,预期来自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精髓、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当下进行的制度改革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中国资本市场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经济和资本市场未来可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王伟还表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进一步推动深化改革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呈现出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趋势,要注重把诚信理念融入相关法律制度中,并且以制度和法律的力量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章政表示,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是信用体系公平公正运行的基石。应组织专家团队联合攻关,综合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普适性与针对性兼具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建立信用评价标准的动态更新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用风险特征也在持续演变。
“需定期对评价标准进行评估与优化,及时纳入新的影响因素,淘汰过时指标。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随着监管政策的调整与行业风险的变化,适时增加对平台合规性、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评价内容。”章政说。
此外,他还表示,加强对信用评价机构的监管与规范,要求其严格遵循统一标准开展业务,对违规操作行为予以严厉处罚,保障信用评价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使信用评价结果真正成为市场资源配置与社会交往的可靠依据。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赋能中国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
随着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信用体系的作用愈加突出,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信用建设不仅促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动,更加强了信任机制的建设,推动了全社会创新活力的释放与协调发展。论坛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赋能中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多位业界专家围绕信用品牌培育,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加快信用评级标准化国际化,发挥政务诚信表率作用、助力中小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

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院长曾光辉从信用的规则与契约出发,探讨其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信用关系涉及人、组织、国家三个主体,以及自然人与自然人,自然人与组织、自然人与国家、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等六组契约关系。信用制度建设当前多集中在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共应用领域,其余领域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需突破制度、技术、文化等瓶颈,尤其是技术层面,需确保数据安全流动,释放数据价值,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主体全面画像。